氧化偶联反应火灾事故
时间:2017-12-06 00:00:00   点击数:

一、事故经过

2017年111315:00左右,职工王某在催化楼3楼房间进行氧化偶联反应。实验过程为,向放置在磁力搅拌器上的250ml反应瓶中加入乙醚(溶剂,100 ml)2,6-二溴吡啶,在-78℃下(干冰冷却)通过恒压滴液漏斗(未用铁夹固定)缓慢滴加正丁基锂(2.4mmol/ml2.1ml),大约滴加10min。体系继续在-78℃下反应1h后,向体系中加入无水氯化铜,反应0.5h形成有机铜锂试剂。随后通过氧气球缓慢通入氧气进行氧化偶联反应0.5h,反应体系在-50℃左右升温,冷却浴上盖有保温用的部分破损实验服。17:30,出现玻璃物质崩开碎裂的响声,接着发现反应瓶和破损实验服着火,组安全员吴某及工作人员立即用灭火器进行了扑救,在扑救火灾的过程中,反应瓶受热炸裂,通风橱玻璃被震碎。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,但造成恒压滴液漏斗、反应瓶和通风橱玻璃的损坏。

二、原因分析

现场勘查分析认为,事故直接原因:

1、王某开展氧化偶联实验时,违反研究组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《正丁基锂使用操作规范》第二条第6款,相连接的玻璃仪器需要进行固定(恒压滴液漏斗未用铁夹固定);

2、王某开展氧化偶联实验时,对反应体系升温控制失误,温度上升过快,使反应体系内压突然变大,导致未固定的恒压滴液漏斗弹开,并伴随乙醚蒸汽和氧气的混合气喷出,弹开的恒压滴液漏斗与反应瓶发生碰撞破碎,产生静电或火花引燃喷出的乙醚和氧气混合气蒸汽,进而引燃反应瓶中剩余的乙醚。由于氧气的助燃作用,使得乙醚剧烈燃烧,导致反应瓶受热炸裂。

事故间接原因:

1、王某在冷却浴上使用可燃的部分破损实验服保温,违反研究组制定的安全操作规程《正丁基锂使用操作规范》第二条第11款,使用正丁基锂时,反应装置周围不得有纸张、溶剂、化学试剂等易燃易爆物质;

2、王某对已开展多次的氧化偶联实验思想上麻痹大意,安全意识松懈;

3、虽然该研究组以房间为单元对实验室的风险进行了辨识,但是缺少王某对本实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的内容,研究组对本组安全风险的辨识不充分。

三、性质及处理意见

根据事故原因分析认定本次事故为责任事故。依据《事故报告与调查规定》认定本次事故为Ⅳ级事故,依据《安全工作奖罚管理规定》和《研究组安全工作考核规定》对事故责任人予以罚款,并扣除所在研究组年度安全绩效10分。

四、预防措施及其建议

1、事故发生后,综合管理处立即停止了该研究组所有实验,要求研究组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,3日内将排查结果报综合管理处,综合管理处复查合格后,恢复实验;

2、研究组要开展组内人员安全意识教育,完善安全操作规程,同时加强安全操作规程和专业技能学习,要求组内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;

3、研究组严格按照《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》要求,重新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,完善各房间各岗位安全风险辨识内容;

4、结合第四季度安全检查工作,综合管理处牵头组织对研究组开展安全风险辨识、安全培训和安全检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,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落实整改。

       望各部门深刻吸取事故教训,加强组内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,认真落实岗位安全风险辨识工作,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,切实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,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。

Copyright  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综合管理处 版权所有 辽ICP备05000861号
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(DICP) ,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(CAS). All Rights Reserved.